广州华侨博物馆6月1日起正式开放
是全国唯一一家利用百年老建筑建设的华侨博物馆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著名侨乡潮州、汕头的传统文化和华侨文化时明确指出,要根据新的实际做好“侨”的文章。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在报告中提出要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广东是全国最大的侨乡,侨务资源底蕴丰厚,侨乡优势始终在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广州则是全国最大的都市侨乡,毗邻港澳、华侨众多,有超过400多万海外乡亲,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直以来广大侨胞都希望建设一座铭记广府华侨历史与贡献的博物馆。经过多年的筹建,广州华侨博物馆于去年7月建成试运行,6月1日起正式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记者探营
馆内保留旧址的钢柱和墙面
“我们馆里最大的看点其实是所在的建筑。”广州华侨博物馆副馆长、广州华侨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炬原介绍。
广州华侨博物馆选址在五仙门发电厂旧址,该厂始建于1901年,是华南地区最早的火力发电厂。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华侨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利用百年老建筑建设的华侨博物馆,在展示历史的同时,自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是研究广州工业建筑历史的重要文物。
在馆内,大家不仅可以看到,从1887年中华会馆的布告、孙中山致广府华侨的亲笔信,到钟南山院士亲笔签名的抗疫防护服、巴拿马总统亲笔签名的致当地华侨抗疫感谢信等一大批实物史料,还可以在馆内找到五仙门发电厂原有的钢柱、墙面等。据讲解员介绍,这些钢柱当年都是从美国、英国进口,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钢结构建造技术,至今仍有承重的作用。
建筑面积展陈面积居全国前列
据了解,全国目前共有10多座华侨博物馆,广州华侨博物馆的建筑面积、展陈面积居全国前列,软硬件设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与广州全国最大都市侨乡的地位相匹配。广州华侨博物馆建设融入“云山、珠水、木棉、骑楼”等元素,突出广府区域特色、华侨特色、文化特色,通过历史老建筑注入侨务新功能。
据悉,广州华侨博物馆未来将以国家二级博物馆为目标,以侨为桥,以馆为媒,弘扬华侨华人文化,传承华侨华人精神,生动讲述好中国故事、广州故事,努力打造成集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为一体的国际交流新名片,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和广府华侨华人精神家园。
从五仙门发电厂到广州华侨博物馆,这栋百年建筑的重新“苏醒”,正与周边的广州解放纪念像、广交会旧址、广州宾馆等历史建筑一起,承载着海内外广府人的共同记忆,成为广州弘扬华侨华人文化、传承华侨华人精神、生动讲述好中国故事广州故事的一张国际交流新名片。
华侨博物馆是广州打造新时代枢纽型侨都的重要工程之一。未来,广州还将进一步树立广府文化活动侨字品牌,拓展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品牌,强化海外联谊交流活动品牌,擦亮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活动品牌,开拓海外青年侨领涵养活动品牌。
馆内展陈以“广州华侨与历史贡献”为主题,以“尊重历史,以物叙事,以点带面,突出特色”为原则,设立“华侨史话”“家国情怀”“情暖侨心”“记住乡愁”四个基本展厅以及“五仙门发电厂的故事”专题展厅,全方位展示广府华侨华人的突出贡献。
看点1:
华工开挖巴拿马运河的场景复原
在“华侨史话”展厅,博物馆搭建了“华人抵达巴拿马150周年的纪念碑”的模型,并还原了当年华工开挖巴拿马运河的场景。巴拿马运河被称为人类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建设过程中,广州花都的华工功不可没。现巴拿马华人占全国总人口约10%,而祖籍花都的约占华人七成。
看点2:
“志在冲天”场景
抗战爆发后,中国既缺飞机,又缺飞行员。海外侨胞急祖国之所急,成立航空救国会,在侨居地创办华侨航空学校,开展各种募捐和“献机”运动,为祖国培育航空飞行人才。
看点3:
“我和祖国有个约会”原件
在“记住乡愁”展厅,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著名爱国人士马万祺先生题写“我和祖国有个约会”,鼓励和寄望广大侨胞和海外学子无论身在何方都要坚定家国情怀,心系祖国,报效祖国。
看点4:
清代广州市井风情粉彩瓷板画专题展
在首层专题展厅,博物馆举办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馆藏清代广州市井风情粉彩瓷板画专题展”。本次展出的瓷板画,由英国籍华人收藏家赵泰来先生捐赠。
侨界故事
“祖国”二字是最坚实的后盾、最强大的靠山
5月31日,“我和祖国有个约会”广州侨界故事分享会在广州华侨博物馆召开,场所在地正是原来五仙门发电厂的主要厂房。现场,七位嘉宾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和心得。
广州华侨博物馆副馆长何炬原:
馆址建筑就是展出的最大文物
“广州华侨博物馆是全国首家利用百年老建筑建设的华侨专题博物馆,馆址建筑就是展出的最大文物。”何炬原是第一位分享者,他从事侨务工作已30年。
2012年,广州将广州华侨博物馆纳入市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3年11月,明确选址市文物保护单位——五仙门发电厂旧址。历经多年建设,广州华侨博物馆克服了建筑结构复杂、文物修缮难度大等不利因素影响,于2021年7月建成。终于,广州华侨博物馆正式开馆了。
何炬原表示,五仙门发电厂这颗江畔明珠华丽转身,不仅是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者,更是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的亲历者。广州华侨博物馆的建成充分体现了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的绣花功夫。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张振江:
广州的开放包容有特别的“侨味”
“海外华人是‘最勇敢的人’、‘最可爱的人’,更是‘最值得敬佩的人’!”张振江分享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小说《沙国之梦——契约华工在秘鲁的命运》主人公金福历尽磨难最终成就事业的故事;一个是被誉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大使、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濠头乡濠头村人郑藻如,在美维护华人权益,在秘鲁设立了中国最早的一个华人社团组织的故事。
张振江认为,广州的华侨华人与广州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持、相互塑造的互动关系。故事中的金福代表的是广大华侨华人,郑藻如则是支持和保护华侨华人的广州力量。
一方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和千年商都的广州,为国人提供了重要的出洋通道。千余年来广州的发展影响了华南地区民众出国方式,也影响了华侨华人的流向和流量。另一方面,华侨华人也为广州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例如广州文化中的开放包容,就有着特别的“侨味”。
广东省政协委员,澳门中华总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马志达:
我们每个人都与祖国有个约会
“我们每个人都与祖国有个约会。身处不同的时代,我们与祖国约会的方式又不一样,承担的时代责任也不一样,但一直不变的,是我们从出生在祖国这片土地上开始,就油然而生的家国情怀、赤子之心。”
马志达的爷爷马万祺在广州出生、长大,对广州有深厚的感情。几经辗转,马万祺最后在澳门扎根。马志达从小就跟随爷爷的足迹常常来内地,后来又在内地上学和创业发展。近年来,马志达担任广东省政协委员,不仅有机会参政议政尽责担当,还将很多精力放在关注澳门青年发展方面。
“我的初衷是运用自己在内地这么多年的创业经验,带领更多澳门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想这也是时代赋予我的使命。”马志达表示。
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首席科学家周振:
让中国也能做自己的质谱仪器
“我的目标是要让中国也有能力做自己的质谱仪器。”周振表示,质谱仪器是最尖端的科学仪器,它能测量物质的原子、分子的质量,让“世界什么都清楚”。
1996年,周振到德国、美国学习。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待在实验室、加工车间学习,微薄的助学金除去生活费都拿来买仪器零件。2002年,周振到广州参加第四届留学人员交流会,回国的决定获得中科院地化所傅家谟院士支持。2004年,周振来到广州,创立了中国第一家专业的质谱公司。
面对“怎么可能在中国从无到有做质谱仪器”的质疑,周振带领团队在20年间,将公司从4个人发展到800人,第一次将国产高端科学仪器送到南北两极,第一次出口到欧美发达国家,成为国家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2021年,该公司成功在科创板上市。
广州增城低碳总部园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杨声霖:
为海外归国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杨声霖所在的增城低碳总部园内的侨梦苑分园,设立“金融、人才、技术、创业、交流、政务”公共服务平台,为海归人才创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分园设立仅两年,就已经引进华侨华人、归国留学生等各类高层次人才200多人,项目30多个。
杨声霖在项目对接走访中了解到,从前海归人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入学、户口迁入问题。“他们来到侨梦苑分园才知道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常态化走进园区提供贴心服务,现在已经帮助多位海外归国人才孩子顺利入读小学,解决了后顾之忧。”杨声霖分享道。
园区还设立“云帆计划”实践基地、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致力于打造全省华侨华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下一步我们还将不断擦亮品牌,讲好侨界故事。”杨声霖说。
瑞典广东华人协会会长钟键:
希望能为中瑞两国搭建友谊桥梁
“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想知道‘祖国’二字意味着什么。”钟键分享说,2012年,留学瑞典的他,找到了答案。
当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掀起一股“中国热”,让钟键深刻感受到祖国的崛起。同一年,钟键开始积极投身侨务工作。2018年,他成为瑞典广东华人协会会长,努力做好讲好中国故事、搭建好沟通桥梁这两件事。“ ‘祖国’二字对我来说就是最坚实的后盾、最强大的靠山。”
2017年他回国创立属于自己的综合性旅游公司。“我希望自己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让自身的发展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希望自己能成为中瑞两国友谊的桥梁,同时更希望自己能为祖国的强大贡献一份力量。”钟键对未来充满期待。
越秀区文德路小学学生曾秭宜:
祖孙三代爱国之情一脉相承
曾秭宜祖籍花都,爷爷出生在越南,爸爸出生在广州,而她自己出生在中国香港。曾秭宜说,“虽然我们祖孙几代出生在不同的地方,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
从小,曾秭宜经常会听奶奶讲爷爷的故事。曾秭宜的爷爷在越南有大片的土地和粮仓,常常接济有困难的同乡。新中国成立后,曾秭宜的爷爷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渥生活,誓要回来参与祖国的建设,在广州重型机器厂当了一名工人,后来还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奶奶郑重地告诉曾秭宜:“像爷爷这样旅居国外但依然心系祖国的人叫——华侨。”
“我虽然出生在香港,但从小在广州长大,我喜欢云山珠水,我喜欢西关大屋,我喜欢除夕的花市,端午的龙舟,我呀,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广州孩子!”曾秭宜坚定地说。
广州华侨博物馆
观展提醒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沿江西路183号
交通:地铁二号线、六号线 “海珠广场站”D口(本馆不设停车位,请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前往。)
怎么预约
广州华侨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实行全员分时段实名制预约参观制度。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9:30-17:00 (16: 00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

穗2025年常住人口约达2100万
5月31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广州市人口发展及社会领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清晰描绘了今后五年广州全市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新蓝图”。
到2025年,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广州力争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优军优抚有保障、文化体育有保障”。人口持续集聚发展,人口总量稳步增长,人口规模与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定位匹配。到2025年,全市户籍人口约112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6%;常住人口约210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2.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7%;人口发展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83.6岁,初步形成具有高度竞争力、创新力、引领力的全球创新人才战略高地。人口分布更加均衡,外围城区产城人融合深入推进,南沙城市副中心的人口发展地位凸现,与产业布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广州还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就业、教育、健康、“一老一小”等方面的主要目标。就业方面,到2025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0万人以上(含),扶持创业人数达到12.5万人。“一老一小”方面,到2025年,护理型床位占当地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75%,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65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5%;每千常住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机构托位数力争达到5.8个。住房保障方面,到2025年,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住房保障对象从以户籍家庭为主转为覆盖城镇常住人口。累计筹建政策性住房66万套。
打造15分钟社区托育服务圈 引导人口向新区郊区集聚
《规划》也对养老服务和幼儿照护提出了目标。要推动每个街镇建设至少1个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统筹调配资源等综合功能的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每个村居设置至少1个具备日间照料、上门服务等功能的村居颐康服务站,到2025年,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床位占全市养老床位规划目标的比例达10%以上。
《规划》指出,完善托育服务设施布局,引导市场优先布局托育资源薄弱地区,推动城市更新地区托育机构高标准配置,统筹打造15分钟社区托育服务圈。同时通过提供场地、减免租金、政策优惠等扶持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
《规划》提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迁入户政策体系,逐步放宽入户限制,实施差别化弹性入户政策,在市内不同区域间实施差别化的入户政策,以吸引更多年轻、高素质的工匠型人才到广州郊区新区工作生活,促进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广州还提出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具体来看,广州将健全婚嫁、生育、养育、教育全生命周期生育支持举措,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完善生育假、生育保险等生育支持政策。
《规划》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塑造人口空间新格局。具体看来,广州将推动城市副中心承载中心城区功能外溢,积极引导人口向新区郊区集聚,增强新城区人口经济承载能力。坚持产业导入,以功能置换推动旧城区人口减量和结构调整,为老城区注入人口新活力。预计到2025年,中心城区(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常住人口约675万人,外围城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增城区、从化区)常住人口约1425万人。逐步提升外围城区常住人口占比,较2020年增加约1.79个百分点。
教育方面
到2025年,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数比重稳定在85%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8年,累计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数不少于30万个。
健康方面
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力争达6.46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力争达4.81人。
一个个与商业有关的地名如同特有的印记 深深铭刻在广州城 随千年商都兴盛繁华至今
让城市留住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街一巷都有悠远的故事,一砖一瓦都有隽永的记忆。《粤韵周刊》,与您一起领略这座城市厚重的记忆,领略两千多年包容开放的精神传统,领略绵延不绝的文脉书香;与您一起在历史的光照下,读懂今天,读懂广州,由此坚定文化自信。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商业门户,被誉为“千年商都”。汉代广州已是全国九大商贸都会之一,唐代发展成为世界著名贸易大港,从唐代设立市舶使到清朝名震全球的“十三行”,从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到商贾云集的东方大港,古代广州持续千年的商业史留下的记忆,镌刻在许多流传至今的地名里。
唐代,“蕃坊”内外商云集;宋代,各类专业街市涌现;到明清时期,人们又往西南方向、沿江地带扩展建设新城,河涌水道与商业结合。广州城的商贸业在发展之初以批量运售为主,所以很早就形成米、油、纸张等颇具特色的专业街,商贸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不衰。
各个行业的集市交织形成广州日常的生活。在历史长河之中探寻一条条街道名称的来历,如同展开一幅广州版的《清明上河图》。直到今天,广州繁华胜昔,无愧商都之名。
坊
“坊”一词出自《唐六典》,汉代城邑内的“里”“巷”,到了唐代,开始被称为“坊”,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到宋代,“坊”也指街市。如永庆坊、状元坊、如意坊、青龙坊等。
唐代出现坊字地名 与街巷意思相仿
哪怕是老广州也可能不知道,旧时广州曾有“蕃坊”的地名。唐代12万外商来华贸易,居住在今越秀区光塔路一带。他们聚居的地方称为“蕃坊”。宋代,“双门底”以南(今北京路段)发展成为商业闹市,城西南的南濠口、西澳(今诗书街、省中医院一带)是广州最大的外贸码头、市舶司驻地,有“百货之肆、五都之市”之称。
唐朝实行“坊市”分离的制度,换言之,“坊”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住宅小区;“市”在市舶使院,也称海阳馆,才是正经做生意的地方。唐朝还实施“夜禁”制度,晚上都不开市,但广州是例外。唐诗人张籍《送郑尚书出镇南海》有“蛮声喧夜市”的诗句,可见当时广州夜市之名已传播至中原。
当时, 广州已成为中国南方的商业中心。“戍头龙脑铺,关口象牙堆”“常闻岛夷俗,犀象满城邑”,这些唐人咏广州的诗句,引得江淮、巴蜀等地大量商人到广州经商,中原文化也由此更多地传入广州。
光塔路一带的街巷,莫不遗留着“蕃坊”印记。如今的海珠中路原来名叫仙羊街,名字来自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送别”。海珠中路的斜对面有一条小巷,名叫“擢甲里”,“擢甲”二字,是阿拉伯语“小巷”一词的音译。在海珠中路上拐个弯,就到了光塔路,光塔路原来名叫“大食巷”,“大食”一词,是唐朝时人们对阿拉伯帝国的统称。顺着光塔路往前走,在怀圣寺附近拐个弯,就进了仙邻巷。“仙邻巷”又是阿拉伯语“登岸”一词的音译。至于光塔路附近的玛瑙巷,原来又叫“玳瑁巷”, 是唐宋时“蕃坊”中的珍珠玛瑙专业街。
昔日的光塔街,见证了中外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多民族共融繁衍的腹地。千年后,时移世易,航道南移,但积淀在这片土地的人文底蕴却以另一种方式留存下来。
2022年5月,记者从光塔街穿过“进步里”牌坊,看见百余米长的文化浮雕长廊随蜿蜒的小道延伸。浮雕上,蕃市淘宝、食肆林立,满族婚嫁、回族娶亲……盛唐时期光塔“蕃坊”商贸繁忙和人们安居乐业的景象一一再现,将人们的思绪引回了一千多年前的光景。
据记者了解,如今的光塔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街道社区,辖内聚居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这里光是文化服务团队就有十多个。
如意坊位于荔湾区西南角,与荔枝湾咫尺相邻。上个世纪,如意坊一带是珠三角地区重要的大型商贸集散地,尤其以木材交易和塘鱼批发闻名。如今,如意坊一带作为广州重要的干果批发集散地,依然车水马龙。
行
宋朝,古城街头巷尾都开起了商店。商铺必须分“行”经营。街名中带有“行”字的老街,或带有某一商品名称的老街,往往保留了关于古代行会的独特记忆。
纸行路象牙街雨帽街 专业一条街蜚声海内外
纸行路、绒线街、雨帽街、象牙巷等这些流传至今的老地名大有来历。宋朝,“坊市制”被全面打破,街市大量出现。广州的街市依托大大小小的水道发展,街头巷尾纷纷开起了商店。根据当时官方规定,商铺须分“行”经营,连商品的定价都由官府管控,不允许随便定价。于是出现了“象牙一条街”“玳瑁一条街”“玉器一条街”“书房一条街”……
在越秀区大德路以北,解放中路以西有条象牙街。为什么叫象牙街呢?原来,唐代广州光塔路一带专门设有象牙贸易的街市。明朝时期,广州象牙街(今大德路与惠福西路之间)是一条繁华的街道,技艺高超的艺人在这里购买从非洲经海上丝绸之路运来的优质象牙,并把象牙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再把这些艺术品卖给南来北往的商人,这里由此出现象牙一巷至象牙四巷及象牙北街等街名。后来,三府前(今解放南路一带,距象牙街约1.1公里)出现了专营外销和朝廷贡品的“贡行”(雕刻、经营艺术性及价位都较高的象牙产品的行业组织),于是其他牙雕艺人纷纷往此地靠拢。渐渐地, 大新街、小新街、玉子巷、三府前便发展成繁盛的商业街。民国年间,广州牙雕进入全盛时期,从业人数达到1300人左右。除了售卖牙雕制品的店铺外,大新街还是各类手工制品的集中地,道路两旁布满了各种牙雕、玉雕、珐琅、瓷画、木雕、乐器、扇坊、写真画店,简直是一个民间工艺大观园。
然而,随着1938年10月日军入侵广州,大新街的手工行业遭到致命打击,手工艺人纷纷离开。象牙一巷至象牙四巷地名由此在广州城区地图上消失了。今天的象牙街变成了皮革、鞋业集散地,大新路东段为鞋业一条街,“大新街”由此成为广州牙雕的历史见证。
大新路附近的纸行路,则留存了古代广州纸业的繁华记忆。根据《诗书福地》一书记载,南宋以前,纸行街已有经营纸业的作坊,街道故此得名。到了清朝时,广州形成了一个以今广大路为中心的书院群。书院群带旺了书坊业。从纸行路、诗书街到天平街(今天成路),大大小小的纸行临街而列,形成了一条纸业专业街。产自各地的纸张源源不断运到这里,再通过这里的纸行销往中原,或出口海外。
近代,德国、日本的洋纸也通过这里的洋纸行进口。各地的纸商都派人来这一带开大纸栏(相当于交易中心),这个庞大的纸张集散市场名闻海内外。
近千年的时光倏忽而过。当年的纸业作坊已走进历史,食肆商铺林立街旁。阳光透过绿树,洒下斑驳光影,这条毗邻人民中路的小道,很是清幽雅静。傍晚放学时分,广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的下课铃响起,学生们走出校门,他们的欢声笑语让古老的纸行路充满着青春气息。
仓
仓边路、旧仓巷等带“仓”的地名缘起大宋盐仓,同样缘于大宋盐仓的地名还有贤思(盐司)街、盐运西等。广州另外一个带“仓”的地名——仓前街,则缘于古代粮仓。
仓边路曾是宋朝盐仓 仓前路昔为明清粮仓
盐运西街、贤思街、仓边路……广州有很多与盐仓有关的地名。在古代,食盐专卖被视为“国之大利”,早在唐代就是朝廷最重要的财源,宋代更有“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的说法。
据史料记载,宋代广东有大大小小十几个盐场,其中属广州管理的就有七八个,一年的海盐产量少说也有上百万斤。按朝廷规定,这些盐一粒不许私卖,都得先运到广州的盐仓,经查验后,再由官府用船运往各地销售。广南路的盐仓就设在文溪(今仓边路一带)边,方便漕运,因此留下了仓边路和旧仓巷等街巷名。当时的文溪其实是一条大河,且直通珠江。各地盐船汇聚于此,白花花的盐进仓出仓,成就了两广最大的运盐中心。
在广东管理盐业的衙门被称为“提举广南路盐事司”。文明路上有一条贤思街,原名盐司街,就是管理盐政的衙门所在地。明代,广东盐运提举司仍设在贤思街内。在清代的广州地图上,可以看到在今第一工人文化宫与北京路之间有一处叫“盐埠”的地方,民国的广东盐务处也在文明路上,可见此地与盐业颇有渊源。
此外,老城区也有宋代相关机构留下的地名,人们较为熟悉的是盐运西正街和盐运西一、二、三巷。
5月,记者走访盐运西街,只见沿街的长廊壁画中,“盐场”壮阔,无数人晒盐煮盐。小巷距北京路步行街不到百米,古朴幽静,巷内特色小店与老街融为一体。
另一个与仓有关的地名——仓前街(位于六榕路与海珠北路之间)的印记始于明清时期的粮仓。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官方割静慧寺(今六榕寺)的一半建永丰谷仓,清代更名为“裕信仓”,仓前街由此得名。
初夏时节,记者漫步仓前街,街口藤架上爬满植物,书有“仓前街”三个字的牌匾悬在藤架中间,两块竖匾分列两旁,上书《管子·牧民》中的名句:“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有老街坊告诉记者:“这里已经没有谷仓了,我记事起就只有这条麻石路。”记者看到,脚下路面由四块麻石并列铺成,见证了当年的运粮景象。
栏
“栏”即指房屋。随着时代变迁,“栏”字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同类商品的堆积、聚集地、街区”, 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专业商品批发市场,如杉木栏、桨栏路、鸡栏街等。
商品聚集地呼作“栏”
屈大均(明末清初学者,番禺人)所著的《广东新语》记载:“广州凡食物所聚皆曰栏,贩者从栏中买取,乃以鬻诸城内外。”
在荔湾,以“栏”为名的路名并不少见,仅在十三行周边区域就有杉木栏、桨栏路、鸡栏街、豆栏上街等。杉木栏路,位于十三行路西侧,西接十八甫南路、梯云东路。杉木栏路起源于明末清初。那时,十三行是重要的经贸通商口岸,分布着众多码头、渡口等。与十三行仅一街之隔的杉木栏一带,本是装卸杉木的渡口。靠近渡口容易形成商业氛围,很快,杉木买卖就在此成行成市,“杉木栏”由此得名。1926年前后,西关很多街道改成马路。1932年杉木栏拆建为路,杉木栏路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桨栏路位于杉木栏路的北边,东起光复南路,西止杨巷路与长乐路交界处,道路曾于1928年扩建,1931年完工。当时,这里开始出现专门售卖船桨等船上用具的集市,“桨栏”这个名字应运而生。
杉木栏、桨栏路周边以“栏”字为名的路名,大多也与当地曾经成行成市的商品有关。如豆栏街曾是豆类批发市场,鸡栏街原是西关鸡农摆卖的集散地。此外,还有糙米栏、菜栏横街、鱼栏大街等。
广州大学教授王元林说:“当时广州以‘栏’字为名的街道主要分布在西关一带。除了经营对外贸易的十三行外,在其周边分布有大量从事国内贸易的栏口。以前广州有七十二行之说,其中栏口贸易在七十二行中占了很大比重。栏口就是商品的集散地,代客买卖,也叫货栈,每一个栏口相当于一个大的专业市场。”
日前,记者走进桨栏路,但见街道两边,骑楼鳞次栉比,巧克力色的门面、红白条纹相间的遮雨棚,搭配上墨绿色的护栏、平整的路面,重新粉刷后的建筑让街道看起来颇具欧洲小镇风情。临街的商铺都是做布艺生意的,一片色彩斑斓。走过桨栏路,沿长乐路往南走就是杉木栏路。如今,杉木栏路已成了海鲜批发市场。
“改革开放后,广州迅速形成各种集散市场,不仅在全国有名,在亚洲乃至世界都占有份额,这跟当年的商贸模式可谓是一脉相承。”王元林说。
市
城里做买卖的地方叫做“市”。当某一个“市”形成街道,街道名往往就带有“市”字,如米市路、三角市等。
米市路曾有宋代全国最大米市
广州有条远近闻名的米市路,位于越秀区朝天路以南,惠福西路以北,与光塔路交界。以“米”命名路名是广州特色,广州又称“穗城”,这个名字说明广州在历史上都是重要的粮食生产销售基地。根据《广州市志》的说法,广州在宋代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米市,如今西门口附近的米市路,从宋代开始,直到明清,一直是大米交易一条街,米市路的地名正由此而来。经济史家全汉昇表示,(广东)出产的米,连同在广西出产的,都先集中于广州,然后运往沿海各地出售,“舳舻衔尾,运之番禺”。
按《永乐大典》“广州府南海县之图”所示,明初南海县、番禺县分界在新店街、米市街、朝天街一线,北到就日门(即朝天门),可见明代甚至更早以来,米市路一线曾是南海县与番禺县之分界。最初,米市路还是“米市街”,1932年才扩建为路,称为米市路。1966年秋改名为朝阳南路,1981年复名“米市”。到20世纪初期,广州城中陆续出现碾米厂,米机生产的米运到遍布城中的米铺出售,米市街上 繁荣的大米交易变成历史。
5月初,记者从惠福西路走进米市路,两边的大树参天蔽日,近百家电子元器件产品店铺密密麻麻排列在道路两侧。而米市路上的横街小巷,实际上是一条又一条的“掘头巷”,仅有10余米深。
“更早以前,这里整条路都是菜市场,后来搬到了甜水巷(米市路上的一条横巷),再后来,越秀区逐步将这里规划成电子电器元件专业区,成了专门卖电子电器的商铺。”一名久居米市路的老街坊说。
甫
古人以舟楫为渡河工具,在地名上通用步、埔、甫、埗等表示津渡码头。宋人吴厚处《青箱杂记》说:“岭南谓水津为步。”广州有十八甫、黄埔、盐步、龙津路,皆为货物转运码头或渡口。
货物转运码头称作“甫” 水道滋生十八甫
行走在荔湾老城区,大家对“甫”一定不陌生。“甫”字地名,曾经从第二甫排到十九甫,就是没有“第一甫”。究其原因,地处通向越秀山脚兰湖(古广州的湖泊,现已湮灭)的水道习惯上称为通津,至今,在西华路东段北街还有一条第一津街,保留了当年的地理记忆。至今,老广州人中还留传一句俗语:第一津,没谱(甫),即不靠谱的意思。
明清年间,从第一津沿西濠水向南流,依次是第二甫、第三甫直到第八甫,然后涌水转向西流,又有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十一甫,再转向东南是十二到十六甫,再由南转向西是十七甫、十八甫,再转北往东为十九甫。
各“甫”各有特色:如第二甫卖的是刀剪利器,第三甫卖鲜花,第七甫多开报馆,上九甫的绒线铺排成一片,下九甫绸缎店一间接一间,十七甫卖金饰珠宝玉器,十八甫的茶室令整条街溢满茶香。
在明代,第二甫至十八甫都是商业区。到了清代,随着十三行贸易的发展,这里演化成了纺织机房区,从全国各地来的生丝,在这里加工成为绸缎,销售到世界各地。宝华路一带还发展成了贸易富商的居住区,这些在《粤韵周刊》十二期《逢源街左右逢源 满洲窗映照传奇》里也有提到。
如今,随着“甫”所依附的西濠、西关涌、大观河纷纷隐身,带“甫”的路名已经不再多见。第一津到第八甫,今已易名光复北路、光复中路。不过,在永庆坊,与上下九毗邻的西侧,依然可见十一甫西街、十二甫西街的路名。
温暖烟火气 沉淀两千年
回溯广州建城至今的两千多年历史,“商贸”一直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广州曾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有史料记载以来最早对外开放的贸易港口。唐代,蕃坊内外商云集,珍宝香料琳琅满目;宋代,各类专业街市纷纷出现,日用杂货与大宗商品一应俱全;清代,“十三行”一口通商,万船来埠,风头一时无两。一个“商”字,连通了这片土地的千年历史,带来商业繁荣,也带来充沛活力。
在广州,“商业格局”深深地嵌入城市的发展中。广州大学华南人文地理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剑分析说:如今,广州众多街巷名称以行业命名,其实反映了这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独有特色。米市街、绒线街、雨帽街、玛瑙巷、象牙巷、绣衣坊、纸行路、装帽街、猪仔墟、经纶大街、麻纱巷、东船栏、梳篦巷……每一条街上的商铺做的几乎是同一种生意。“这与广州‘行会’的发达息息相关,不仅推动了行业的精细发展,同时也形成了极强的影响力,进而辐射周边地区,以广州为中心的贸易集散地带动了东莞、佛山等地的发展,无形之中,织就了一张区域经济网络。”
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态是在漫长的经济发展中逐渐酝酿出来的。“广州是一个很有市民精神的城市,和世界上众多商业历史发达的城市一样,都源于长期的开放。”黄剑说,广州的关键词不仅仅是简单的“商贸”,而且是商贸背后透射出的“开放包容”和“烟火气”。没有阶层之分、广交天下好友,讲究街坊邻里守望相助,这都是过去千年开眼看世界的经济大背景下积淀下来的“烟火气”。当下广州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时代契机,更离不开那段历史的熏陶。许多遗迹虽已随历史隐没在时间的长河里,但地名依旧承载着历史的荣光,而漫长历史熏陶的广府精神,推动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断开拓创新,书写新一段的历史。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