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全面部署开展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国全省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以及省委、市委常委会专项部署,4月30日以来,广州市全面开展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按照“分步排查、分类处置”的方式开展个人自查、重点排查、全面彻查,坚持边排查边整治,对排查发现的房屋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有力有效的管控和整治措施。
排查范围
结合我市城中村较多、老旧房屋较为密集等现状,广州市将排查范围确定为村民及村集体组织建设的房屋、城镇居民自行建设的房屋及其他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
排查对象
5类房屋为重点排查对象:
1.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房屋;
2.用于开办教育培训、医院和诊所、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性房屋;
3.用于休闲娱乐、超市、饭店、旅馆、公寓等经营性房屋;
4.在建工程深基坑周边的、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房屋;
5.其他安全隐患较大的、人流聚集场所周边的房屋。
其他房屋作为全面排查对象。
责任分工和整治要求
按照“市级统筹、区级组织、镇(街)实施”工作模式,由各镇(街)具体组织排查工作,各级各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镇政府(街道办)、村(居)委会以及住房城乡建设等行业主管部门通过排查发现自建房安全隐患的,督促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及时整治。
房屋的所有权人、使用人(经营者)要依据《民法典》《安全生产法》《广州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切实承担起房屋安全主体责任、使用安全责任,对房屋安全隐患进行治理。
对存在结构安全隐患的公共服务性、经营性房屋,要立即停止使用,由应急管理等部门责令停工停产,直至安全隐患消除、整治验收达标。
全民参与排查整治
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广州市接下来的一项重大工作任务。各区政府组织镇(街)负责发动辖区房屋产权人使用人按要求进行安全自查,按要求填报房屋结构安全自查表,发现安全隐患问题应及时消除。
同时,在此呼吁市民朋友们一起参与、一起监督我市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广大市民尤其是自建房的产权人(使用人)应充分认识房屋安全的重要性,对拥有、使用的房屋进行安全自查,重点检查是否有以下现象:1.擅自加建、改建、扩建;2.房屋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3.承重墙体开裂、变形、风化疏松;4.混凝土构件变形开裂或露筋锈蚀;5.钢屋架或木屋架倾斜变形;6.承重木构件严重腐朽等。
市民发现自有、自住房屋或他人房屋、公共场所有以上异常现象的,可通过拨打热线电话“12345”或者联系所在镇政府(街道办)、村(居)委会等方式反映房屋安全问题线索,并配合政府部门要求开展隐患整治。对故意隐瞒房屋安全状况、使用危房作为经营场所导致重大事故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月27日下午,番禺区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暨全区传达学习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干部大会,传达学习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广州市干部大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意见。区委书记黄彪主持并讲话,区委副书记、区长叶珊瑚就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和经济工作作部署。
会议指出,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是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省党代会报告实事求是总结了过去五年我省所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高度提炼出“五个始终”的宝贵经验,对今后五年全省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和“七个新”目标任务,科学谋划了未来发展宏伟蓝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会议强调,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要准确把握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推动番禺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要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实现总书记赋予广东广州的使命任务中担起番禺责任、抢抓新局先机、展现番禺作为。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勇于担当,坚持立足全局谋一隅、抓好谋好一隅促全局,着眼全国、全省、全市、大湾区工作大局,进一步实化细化番禺工作举措,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不断迈出新步伐。
二要积极推动“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担起番禺责任、抢抓新局先机、展现番禺作为。要积极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省委、市委工作部署,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发挥更大作用,主动对接、主动融入、主动服务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标杆城区,全面扩大开放。
三要把握“三新一高”要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担起番禺责任、抢抓新局先机、展现番禺作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稳增长上、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上、在服务“一核一带一区”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
四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服务建设平安广州法治广州上担起番禺责任、抢抓新局先机、展现番禺作为。要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坚决克服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工作不足问题,进一步筑牢疫情防控屏障。要紧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根弦,进一步强化责任感,做好各领域风险隐患防范处置预案,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要维护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为牵引,持续推进社会矛盾问题专项治理,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抓紧抓实安全生产和三防工作,深入研究城中村治理反映出的问题,积极探索城中村治理新路子。要持续深化法治建设,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
五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在高质量推进党建上担起番禺责任、抢抓新局先机、展现番禺作为。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会议强调,全区上下要迅速掀起学习宣传省党代会精神热潮。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工作。组织部门要把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与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基层党建等工作结合起来,采取集中培训、专题研讨、辅导讲座、在线学习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落实好省党代会各项部署。宣传部门要精心组织宣传报道,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用鲜活的语言开展宣传,推动省党代会精神在番禺落实落地。
在“行花街”里穿越时空
北京路,广州两千年不变的城市文化“原点”,6月12日,一条新的非遗街区将在这里亮相。
记者从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获悉,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当日将正式开放1层展演展示活化空间。这条“以花为媒,借花传情”的主题街区未来还将陆续开放更多元的非遗活态展演展示区、数字多媒体体验区等。
2020年8月,广州第一条非遗街区——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诞生。
而在北京路,我们将看到另外一种非遗回归生活的路径。它是科技的、数字的、未来的,它把中国、把广州、把越秀最富特色的非遗景观整合在国家级非遗项目“行花街”主题之内,用创新的场景设计和体验模式,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花市”。走在这条非遗街区里,不仅是走入2200年的繁华,走入工匠的手与心,更是走入技术与人、与生活的互动。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在城市的中心,一条将传统非遗和当代技术融合创新的文化街区的出现,令人期待。
“行花街”里热爱生活的心态 正是“非遗在生活”的表现
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项目的执行方、广州市美术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次开放区域将从“行花街”这一广府民俗出发,在“重构广州人花市记忆”这一背景色上,铺排开一条非遗的文化街市。
展示将以国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昆曲、古琴、木卡姆、蒙古长调、花儿、粤剧、篆刻、剪纸、木结构营造技艺、活字印刷术、皮影戏等42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总起,寓意“百花齐放”。这部分将按照一个整体性的“艺术装置”来设计,分成三个展示区域,分别为“天籁之音”“天工匠心”“天人合一”。
同时,街区用一条涌动的“花路”横贯多个橱窗,集中展示了4项广东入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别是粤剧、凉茶、广式硬木家具、木偶戏。
第三个层面则是来自广州市越秀区的精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成街区场景,包括迎春花市、广府年俗、广东醒狮、彩扎(广州狮头)、粤语讲古、通草水彩画绘制技艺、太爷鸡制作技艺、广式点心(叉烧包)制作技艺等。
而作为“背景色”的“行花街”主题,将展示“花城历史源远流长”“粤人爱花习俗久”“‘花城’称号从何而来?”“广州花市的起源与发展”“迎春花市的变迁”“永不落幕的花市”等内容。主办方表示,广州人除了过年期间行花街买花,在日常生活中也喜爱追寻花的足迹,用花装点自己的生活空间,广州人这种热爱生活的心态,正是“非遗在生活”的表现。
走进一条主题文化长廊 看广州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为什么要以“行花街”的概念串联起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项目执行负责人介绍,一是因为“行花街”是越秀区唯一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体现出极强的本土特征;二是因为“行花街”习俗在广州源远流长,体现出广州非遗生生不息、勇于创新的文化特质。
行花街,即逛迎春花市。广州素有“花城”美誉。明中期以后,珠三角花卉种植成为重要产业。当时广州花市是著名的广东“四市”之一。至清代,花市的商贸功能渐与节庆功能结合。
“行花街”的习俗大致经历了“花墟-花市-夜花市-除夕花市”的过程。清末至民国年间,桨栏路花市奠定了广州花市格局。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州各区开始分设花市,这也是今日广州各区花市的雏形。1992年,广州人民广播电台首次在越秀花市设立直播室,开创了“花市直播”的先河。
创新体验
“元宇宙”“南越国宫署”将“植入”
广州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在展示体验上,同样“花样”不停,旨在打造动态、灵动的非遗街区。具体来说,近来大火的“元宇宙”概念将在街区中得到强化,数字化的展示技术、互动式的体验场景、便捷高效的资讯数据库和检索系统等,将共同搭建起非遗艺术与美好生活之间的桥梁。非遗展演区、艺术装置打卡区、文创展示区将源源不断地为街区注入鲜活动力。
非遗街区在空间上也将尝试采用“借景”的手法,将毗邻的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及其中南越国宫署遗址的文化资源自然引入。
记者还了解到,以非遗街区为平台,一系列非遗主题的IP开发将实现线上线下连通。目前已为42项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的项目一一对应地设计了专属的IP形象和标识系统。这也是国内第一套自有版权的相关主题IP形象系统。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